科技流小说【kejiliuxs.com】第一时间更新《锦绣大明》最新章节。
动力剥削的可怜人而已。
但如今,各地军中的风气却已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因为数年前杨震在北疆的一连串行为,使得那些窃取兵权以权谋私的将领被斩杀殆尽,便是有所留存,也早已夹紧尾巴做人了,自然不敢再将朝廷的兵马视自己的私产。
而那场对蒙人的大胜,更是大大提振了边军的士气,朝廷之后又趁着奖励封赏功劳而将各路人马进行了重新的洗牌,如此,原来那种各有山头的小团体就几乎在边军中绝迹了。
所以能如此顺利地把这一切做好,还是得多谢杨震之前所创下了威名。当朝廷需要在边军中做调动时,只消派出锦衣卫的人前往监督,那些将领就不敢反对,至于私底下的动,就更逃不过锦衣卫人的耳目了。之前的那场追究和斩杀对边军将领的威胁实在太大,即便事情已过去多时,他们依然心有余悸,自然不敢和朝廷对着干了。
在边军这边得到了改善之后,其他卫所军队也就有了可参照的目标。虽然目前看起来进度依然缓慢,这些连兵都算不上的队伍依然没多少战斗力,但在没有外敌侵扰的情况下,只要不断整改,总有改变的那一天。
相比起军中风貌的焕然一新,朝廷里,官场上的变化倒不是太大,人依然是那些人。只是,这些朝臣和天子间的关系却又不像原来史书中的那么矛盾重重。这自然也有杨震的功劳了。
原来的万历为何一直都不能叫百官真正心服除了他本身的性格使然外,更关键的原因或许就在于刚继位那十来年的表现了。
那时的他,身为天子却被一个臣子压得死死的,几乎什么决定都得由那人来做主,甚至连他自身的亲事,也是一般。虽然那人是大明朝两百年来首屈一指的大政治家,名头之响权力之大亘古难见,但终究给百官留下了一个天子软弱可欺的印象。
虽然在张居正死后,万历进行了报复性的反扑,也在一段时日里让群臣畏惧,但那只是一时的影响罢了。待到时过境迁,一切就都回到了原位,天子依然不怎么为群臣所惧。
但如今的万历却是在杨震的帮助下将张居正从首辅位置上赶出京去的,虽然之后没有什么强烈的报复行动,但光这一为,却已足够震慑百官了。
这一点其实也很好理解,为什么辫子朝的麻子皇帝能被后人那等吹捧,在其身为皇帝的几十年里一直无人敢于唱一句反调,可不是因为他真个有多么的英明神武,说白了还是刚开始时就定下了足够强势的基调。光是他以八岁的年龄就把朝中第一权臣鳌少保给赶掉了,就足够让百官感到恐惧,继而敬畏有加了。
倘若他也跟万历一般一切以大局为重,不铤而走险地在皇宫里进行什么刺杀,直到那位自然死亡的话,他之后的日子怕也会很不好过了。
当然,两个王朝间的特点终究不同,大明的官僚阶层的自主独立性毕竟远在辫子朝之上,所以即便万历在几年前有此表现,也依然避免不了时常为百官所谏,百官也没少让他生气。但至少比起原来的历史,他的日子是要好过得多了。
这其中,自然也有锦衣卫的威慑力摆在那儿。这几年里,锦衣卫的触角遍布各处,他们到底掌握了多少官员的阴私,却是谁也不敢说的。而这又是一支可以跳出现有的框架,直接跟天子负责的力量,自然更叫人心生畏惧了。
有了这一层剥离于朝堂之外力量的干涉,群臣即便有时难免毛病发对皇帝颇有微词,却也不敢做得太过分。而如此一来,身为天子的万历在气势上也就显得更足一些,不是那个整日里都得憋着口气却无处发泄的窝囊天子了。
当然,也不是什么都得到了改变,至少官场上的那些弊端,依然没能根除,那是在传了几百年后的每一个王朝都会产生的弊病,还有就是朝廷的用度,也在一个劲儿地上升,去年国库甚至再次出现了亏空。
这既是官员越来越多的冗官现象的表现,也有朝廷在税收上确实比往年收入要减少许多的原因在其中。
杨震纵然本事再大,也不可能改变自然现象。如今的大明朝,正在接受一场最大的考验,不是来自人心,而是来自天威。
小冰河期的气候如期而至,伴随而来的,还有各种叫人挠头的天灾,比如干旱、蝗灾,以及黄河的突然改道这一切对于这个以农为本的国家和百姓来说,几乎是致命的打击。
往往,当一个地方出了灾祸,朝廷不但无法再从那儿收取税收,而且还得把大量的物资粮食投放过去以救济那里的百姓,这对国库的亏损自然是极大的。
倒是江南某些地方,靠着不断涌现出来的丝织业取代传了几千年的农业,反倒是一派欣欣向荣。但因为大明商税向来极轻,虽然这些地方的商人因此赚了个盆满钵满,甚至连带着那里的官员也得了许多好处,但偏偏朝廷却很难从中获取太多的好处。
对此,万历也颇为无奈。他曾提议加收商税,却为朝中许多官员所阻拦。至于他们这么做到底是因为他们口中所提到的什么祖宗成规,什么一旦如此商人为四民之末的地位会被提升于理不合,还是因为其他不可告人的原因,万历却是无法深究了。
但看着有这么一座金矿,自己这个当天子的却根本得不了好处,万历心情之糟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了。
而更叫万历感到头疼的还有两件事情。其一便是今年开始,有人不断以国库亏空为理由,向他进言裁撤朝廷勋贵的数量,以及削减他们俸禄的说法。但这可是关系到几十万人的大事,万历可不敢随便下什么决定,只好暂且拖着了。
至于第二件事情,就更叫他糟心了,因为就在去年开始,群臣便旧事重提,再次向他进言,希望他能早立太子。
当初拿来搪塞百官的说法这时已经没什么用了,因为不但皇长子朱常洛长得很是健康,而且皇后也未有所出,那为大明国本计,他这个天子确实该立太子以安天下了。
不过万历却有别的想法,他所钟爱的郑贵妃已在去年为他诞下一名皇子朱常洵,为他心爱的女人所生的儿子,天子自然是希望由他来继承自己皇位了。只是这一想法皇帝却不敢说出来,毕竟这可与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原礼法大为不合哪。
万历在此情况下唯一能做的,就只有拖着,希望在拖延中能有什么变数吧。
这便是如今的万历十五年了,虽然依旧弊病不少,虽然那些最终可能导致大明滑入灭亡深渊的问题依旧不断涌现,但许多地方已和原来的那个时间点大不相同了。
这时候,若是黄先生能亲身来领略一番,或许就不会在自己的著中提到那一句,大明之亡起于万历十五年了。
不过,改变这一切,缔造了这一切的锦衣卫指挥使,如今的常平侯杨震,却在这个时候显得格外的低调,似乎朝中的一切纷争都与他没有什么关系
第九百九十九章难题与收获
都道春雨贵如油,但对万历十五年的北京周围百姓们来说,春风才是最最难能可贵的。手机最省流量,无广告的站点。因为这都三月了,天气却依然颇显严寒,所有人都在等着那一阵吹化寒冬的春风能赶紧来到,使万物得以复苏。
老天总算没有把事情做得太绝,到了三月下旬,气候在几场春风化雨之后终于渐渐转暖,田间地头也多了许多辛勤劳的农人,百姓们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对此,除了部分心忧天下的官员外,大明朝廷里的其他人是并不在意的。如今朝堂之上风云再起,所有人都把目光对准了与自己息息相关的那件事上,谁会去留意民间疾苦呢
多少人为了立储与削减宗室勋贵常例一事而绞尽脑汁,不断提出各种不同的看法,写就一篇篇言辞慷慨的奏疏文章。多少人为了各自的目的互相在朝堂上,在私底下不断激辩,甚至因此断送了多年交情的也所在多有。
但就像他们无视民间疾苦一般,杨震对他们的这些争论也是熟视无睹的,即便这些日子里他的府上确也来过不少说客,可他对自己的态度却是一直的讳莫如深。
非是杨震刻意摆谱,实在是他自己也感到左右为难,矛盾得很哪。其实从大明的朝局出发,他是很乐于见到削减宗室和勋贵支出的,因为只有这样国库才能充盈起来,才能在将来应付一波又一波的挑战。可他如今毕竟也成了勋贵中的一员,他总不能跟自己过不去吧
而且这几日里,几位与他有一定交情的勋贵更是频频上门,希望能借他与天子深厚的交情来对万历的决定做出一些影响,比如李太后的父亲,武清伯李伟,王皇后的父亲,永年伯王伟,以及曾经有过一些交往的镇远侯顾寰和泰宁侯陈良弼,他们都没少借着各种理由来见杨震,并或旁敲侧击,或直截了当地提出想请他在天子面前代为说项,莫要改变如今的规矩。
对此,杨震也只能表面答应,但却并没有进一步的行动。除了因为自身的犹豫,也在于他并不认为自己真就能改变天子的心意,一切还是等皇帝最终圣裁为好。别看他一直都深得万历信赖,可他却看得出来,这是个相当有主见的人主,不是身边一两个人的说话就能左右其决定的。
当然,他所以这么做,也跟他并不是太看重朝廷的那点禄米有关,和诸多几乎不担任任何职务,只能靠一点死钱养家的勋贵不同,他这个锦衣卫都督可有的是办法来钱。
确实,在如今这个时代,你只要有权,又头脑,就有的是发家致富的办法,又何必非死抱着朝廷的恩赐不放呢事实上,来跟他说项的那几位也有自己来钱的道路,只是他们身边却还有太多没法弄来钱的亲朋好友,这些人还指着朝廷的禄米为生呢,便只能求到他们身上。另外,这些待遇好歹也是身份象征,谁也不想被剥夺了不是
相比于这一点难题,目前看来立储一事倒还只能算是小打小闹。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且众官员还指着能说动天子削减宗室勋贵的支出呢,所以在此事上只是有几个人打打边鼓罢了,却尚未闹出太大的动静来。
而为了避免总是被人纠缠,杨震最近都躲在了镇抚司里,回家都要等到晚上了。这镇抚司可没几个勋贵敢随便乱闯,倒是个躲人的好地方。不过如此一来,杨震再想如之前般好生陪伴自己的妻儿便不可得了,因为等他回家时,五个孩子都已经睡下了对了,在这几年里,两女又为杨震生下一女一男,张静云总算是了却了自己的心愿。
如今的锦衣卫,势力大得惊人,却又比以前任何一个同类都要安分,但其威慑力却一直如泰山般压在百官头顶,这也是杨震能一直以一个特殊的身份立在朝堂之上的根本所在。
不过这几年里,杨震也不是太插手锦衣卫里的事务,只是在大方向上把把关而已。其他的一切,他都交给了宋广、余瑶、沈言等人去自己做主。随着锦衣卫势力的不断扩张,镇抚司需要处理的事情实在太多,若再跟以往般事事过问,杨震就是有三头六臂,一天有二十四个时辰怕也做不完。所以早在几年前从北边回来,发现这些人做事还算稳妥可靠之后,杨震便已将权力下放到了这些下属的手中。
如今看来,他的这一决定是无比准确的。这不但让他自己省心,而且更让手下人在不断地磨练中都成了独当一面的人物。另外,他们也因此获得了极大的好处,对杨震这个不但提拔他们,还肯放手的上司自然是心服口服了。
在这次针对勋贵的风潮起来之前,杨震只会每过三五日才会去镇抚司一趟,除了听听大家的想法,把把方向外,最关键的是去看看那个秘密研制火器的匠室的进度如何。
这些年来,杨震可从没有放弃过对火器的研究和突破。为此,他不但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银子,给予了祝思元以源源不断地支持,还想法从别处寻来其他对火器,尤其是对枪炮有着多年经验的高手,配合着对方一起研制开发新的火器。
虽然如今大明的外患已然被彻底根除,但内部的忧患却显然尚在。倘若在那些拿着锄头叉把之类农具起兵造反时,他们对面的换成大规模使用火器的明军,结果自然就会与原来的历史大不一样了。
而且,为穿越客的杨震很清楚未来的世界会是个什么模样。大明无论是为了自保,还是为了开拓,都必须在火器一道上有所领先才可以。而为这个世界上最勤劳聪明的民族,汉人一直以来都在各方面要优于别国,只是之后出了些偏差,才叫人领先了去。既然有他这个先知者存在,又怎会眼看着汉人重新沦丧呢
别的朝廷政治上的事情杨震确实没有心思和能力去做出改变,但至少在兵器一道上,他可以帮到这个伟大的民族,不是么
其实杨震虽然曾经是个用枪的好手,对组装什么的也是门清,但对于怎么造枪,却是两眼一抹黑了,他毕竟没有在兵工厂里学过哪。
但一些简单的理论杨震还是懂得的,并且对如今的大明的火器来说,那都是石破天惊,跨越式的提点。
比如把只能从枪口分批倒入火药和弹丸的前镗枪改后膛枪;把极其原始的火绳枪改成燧发枪;再比如,让人尝试着将火药和弹丸结合在一起,如此便能在装填子弹时更加的便捷快速,等等等等。
这一切,对后世来说,实在是太普通的事情了。但对数百年前的大明朝的人,尤其是那些搞了一
小说推荐:【飘雪中文网】《我在大夏窃神权》《晋末长剑》《我在大夏窃神权》《文明之万象王座》《我回到家乡种地的日子》《逢君》《吞噬星空2起源大陆我吃西红柿》《神话:灵性支配者》《晋末长剑》
天才一秒记住【科技流小说】地址:kejiliuxs.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